無“農”不穩,無“工”不強,無“商”不富。由于農業受制于相對有限的產出,在三個產業中,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,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。MP型微型磁力驅動泵
早在2010年,中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,就在國人完成初步工業化的歷史成就之時,社會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——一些人將工業與血汗工廠相掛鉤;一些人甚至將工業視為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,提出要搞“去工業化”。CQF型工程塑料磁力泵
那么,工業真的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,是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么?
NO1 國家之崛起,皆因強大之工業
1、英國因工業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國
英倫三島孤懸海外,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,英國在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上都處于邊緣化的地位——英國的貴族都以會說幾句法語來彰顯自己的高貴,英語在歐洲大陸更被視為下等人的語言。而工業革命的到來卻給原本被邊緣化的英國一個咸魚翻身的機遇。ZCQF型氟塑料自吸磁力泵
1733年,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,將織布效率提高1倍。1764年,織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,將紡紗效率提升15倍。1785年,工程師埃地蒙特卡特萊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,將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,傳統的手工業逐步解體,被機械化大生產所取代。ZX系列臥式自吸離心泵
而隨著紡織業的興起,對動力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原本僅僅用于礦山抽水的蒸汽機經過改良后被用于紡織業——178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紡紗廠。之后,蒸汽機又被應用于冶金工業、鐵路運輸、蒸汽船等領域。到1825年,英國已有蒸汽機1.5萬臺(37.5萬馬力),從礦山到工廠,從陸地到海洋,到處是機器在轟鳴,到處是機器在轉動,到處是機器在奔馳……CYZ-A型自吸式離心油泵
至此英國不僅在紡織業基本擺脫了傳統手工業的桎梏,實現機械化,還在交通、冶金等諸多領域實現了機器對人的替代。至1850年,英國工業總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9%,貿易額占世界總量的21%。
當英國人以鴉片戰爭轟開滿清王朝國門之時,我們不僅要看到英國人的堅船利炮,更要看到為堅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業基礎,而這正是19世紀紅衫軍打遍世界無敵手的物質保障,是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基石。
2、德國因強大的工業實力具備挑戰舊有秩序的能力
德國工業化比英國晚了50年。在1830年,德國的工業人口占比僅為不足3%,依舊是一個農業國,加上德意志還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,使德意志人成為歐洲的三等公民備受欺凌,以至于19世紀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海涅感慨,“陸地屬于法國人和俄國人,海洋屬于英國人,只有在夢想的空中王國里,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無可爭辯的”。
直到1834年,在李斯特等學者的呼吁下建立起德意志關稅同盟,德意志國家才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。至1846年,關稅同盟各德意志諸侯國已有313家紗廠和75萬枚機械紡錠,擁有蒸汽機1139臺(2.17萬馬力)。至1848年,德意志諸國鐵路線總長達2500公里。
隨后,德意志國家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,鋼鐵工業蓬勃而起,涌現出魯爾工業區、薩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。至1870年,德國蒸汽機動力達248萬馬力,煤產量達3400萬噸,生鐵產量達139萬噸,鋼產量達17萬噸,鐵路線長度18876公里。
至此,德國工業一舉超越法國,總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.2%,而這也為普魯士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取勝奠定了物質基礎。
雄厚的工業基礎也成為德國敢于挑戰英國霸權的底氣所在。
3、美蘇因強大的工業奠定戰后新秩序
1800-1850年的美國,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,北方的工業以食品加工和紡織業為主,同時也出產木材、礦產等原材料;南方則是種植園經濟,農場蓄奴,種植棉花、茶葉、糧食。
在南北戰爭后,美國同德國一樣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,加上美國擁有比德國更好的發展潛力——廣袤的國土,豐富的資源,龐大的人口,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,這使美國工業得到爆炸式增長——從1868年到1880年,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%左右的速度增長,至一戰前夕,美國的工業產量居世界首位,占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2%,鋼、煤、石油和糧食產量均居世界首位。
至二戰前夕,美國的工業產量占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8.7%。而這正是美國在二戰期間,平均每兩個月建成一艘艦隊航母,每年產4萬架飛機,2萬輛坦克的根源所在。
一戰前夕,俄國的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8.2%,雖然貌似工業實力不俗,但工業產值中很大一部來自外國投資的輕工業,本國重工業只占全部工業的1/5,也正是因此,俄國被稱為“泥足巨人”。
在一戰中,俄軍裝備大幅遜色于德軍,局部甚至出現了3名士兵共用一只步槍的情況。在蘇聯建立后,特別是在斯大林的鋼鐵工業化指導思想和計劃經濟體制下,迎來了高速工業化的時代,至二戰前夕,蘇聯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7.6%,而且工業結構以軍工、重工為主體。
正是依靠強大的重工業,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了10.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,14.4萬架飛機,并最終打贏了衛國戰爭,與盟軍在易北河會師,和美國一道重新劃定了戰后秩序。